本文目录一览:
为什么电子管发展成集成电路?
1、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成为计算机的主要部件,主存储器也渐渐过渡到半导体存储器,使计算机的体积更小,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计算时的功耗,由于减少了焊点和接插件,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。
2、集成电路: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制作工艺,在一块较小的单晶硅片上制作上许多晶体管及电阻器、电容器等元器件,并按照多层布线或遂道布线的方法将元器件组合成完整的电子电路。
3、这是由于科学家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,发展了微电子学,制造出集成电路的结果。集成电路以它优异的性能,使电子计算机的性能大大提高,体积大大减小,因而被称为电子工业皇冠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。
4、五十年代末期,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,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,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。
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分别是什么?
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分别是:电子管、晶体管、集成电路、大规模集成电路。
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,开始于1946年,结构上以中央处理器为中心,使用机器语言,存储量小,主要用于数值计算。
第一代(1946~1958):电子管数字计算机,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。第二代(1958~1964):晶体管数字计算机,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晶体管。第三代(1964~1971):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,采用的主要元器件是集成电路。
第一代计算机:第一代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计算机。第二代计算机:第二代机是以晶体管为主要逻辑元件的计算机。
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,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,是计算机的第一代。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,耗电量大,易发热,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。晶体管电脑——晶体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。
第一阶段:电子管计算机,主要元器件就是电子管。第二阶段:晶体管计算机,主要原器件就是晶体管。第三阶段:集成电路计算机,主要元器件就是集成电路芯片。
功放的三种类型
1、甲类、乙类、甲乙类功放是按照功放中功放管的导电方式不同分类的,除这三种之外,还有丁类功放,又称数字功率放大器,功效很高,在80%以上,发热小,功率大,体积小。理论上其失真为0。
2、按导电方式:按功放中功放管的导电方式不同,可以分为甲类功放(又称A类)、乙类功放(又称B类)、甲乙类功放(又称AB类)和丁类。按元件数量:按功放输出级放大元件的数量,可以分为单端放大器和推挽放大器。
3、同前两类功放相比,AB类功放可以说在性能上的妥协。AB类功放通常有两个偏压,在无讯号时也有少量电流通过输出晶体管。
4、按功放管类型分 胆机;是利用电子管的功放。石机;是利用晶体管的功放。
5、甲类功率放大器,是指当输入信号较小时,在整个信号周期中,晶体管都工作于它的放大区。乙类功率放大是指其集电极电流只能在半个周期内导通。丙类功率放大是指其集电极电流导通时间小于半个周期的放大状态。
6、电子管功放形状如胆,就是指电子管,大家常说的胆机,指的是用电子管的放大器等。晶体管功放以半导体器件为放大元件的音频功率放大器称为石机。这是音响发烧友对晶体管功放的称呼。
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区别
1、这是因为电子管的体积过大,而且功耗过高,所以一般情况下,它的寿命都比较短,已经被晶体管所替代。但是在大功率无线设备等器材中,它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2、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区别如下:定义不同电子管:电子管,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。被封闭在玻璃容器(一般为玻璃管)中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、控制栅极、加速栅极、阳极(屏极)引线被焊在管基上。
3、体积差别,工作原理不同。体积差别晶体管的体积要比电子管小很多。工作原理不同,晶体管是电流控制元件,是以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电流,而电子管是电压控制元件,栅极电压控制阴极发射电子的多少。
4、电子管功放(俗称胆机)和晶体管功放是音响领域中常见的两种功放类型。本文将从失真、音色、稳定性等方面对两种功放进行比较,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点。
5、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(一般为玻璃管)中产生电流传导,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。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,可以用于放大、开关、稳压、信号调制和许多其他功能。